金川区人民检察院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正文
以案释法

【以案释法】寻找工作有正道,花钱“介绍”准是套

时间:2025-10-14 17:12:33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案情回顾

2023年某月,甲某在网上发布找工作的广告,并附了联系方式,乙某看到后立刻联系到甲某,称认识某企业的领导,可以为其安排该企业的工作,工资高待遇好,但是要花费10万元包办成。甲某相信了乙某,通过微信向乙某转账10万元。此后乙某并未能帮助甲某入职该企业。甲某要求乙某退钱时,乙某多次逃避甲某的寻找,且迅速将十万元挥霍。乙某以此种方式骗取多名被害人财物共计五十余万元。


案发特点:


1.作案手段多样化。犯罪嫌疑人不仅通过常见的社交软件、招聘网站发布虚假信息,还利用熟人之间的信任关系,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扩大行骗范围。他们会根据不同的被害人心理,编造各种看似合理的理由,如虚构某企业内部有紧急招聘名额、声称认识公司高层领导可以走特殊渠道等,增加诈骗的可信度。

2.精准定位目标群体。主要针对那些渴望获得稳定工作、尤其是对某集团公司工作有较强烈向往的人群。这些人往往求职心切,对能够进入公司工作抱有较高期望,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群体。

3.诈骗金额较大。犯罪嫌疑人抓住求职者愿意为谋取一份长期收入不错的工作而愿意付出高额代价的心理,因此索要的介绍费普遍较高。从公安机关破获的案件来看,单笔诈骗金额最高可达二十几万元,给被害人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检察官普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务,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形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检察官提示:

诈骗本身或许不足为惧,但一旦落入圈套,你所投入的本金积蓄将会血本无归。请广大网友不要轻易相信身边给他人介绍工作的人,遇到此类事件,别因羞愧、慌乱拖延,要第一时间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要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是追回损失、防止诈骗分子继续行骗的关键一步。